跳到主要內容
音樂新聞 / 音樂時代藝術總監─楊忠衡
藝文工作者 楊忠衡 開墾台灣音樂劇 講述本土故事
 2015/4/26|作者:阮愛惠|       
 
 
 
  • 喜歡及關心戲劇表演的人,近年來一定看過號稱「台灣音樂劇三部曲」的──《四月望雨》、《隔壁親家》、《渭水春風》三部作品。由「音樂時代劇場」製作的這三部戲,推出以來佳評如潮,從口碑、演出的場數及巡演的版圖來看,已創下台灣舞台戲劇多項新紀錄。「音樂劇」。圖/音樂時代劇場、廣藝基金會提供
  • 隔壁親家圖/音樂時代劇場、廣藝基金會提供
  • 梁祝圖/音樂時代劇場、廣藝基金會提供
  • 四月望雨圖/音樂時代劇場、廣藝基金會提供
  • 二○一○年廣達電腦廣藝基金會成立,以藝術科技攜手上雲端為宗旨,林百里、朱宗慶、楊忠衡等藝文界貴賓合切生日蛋糕。圖/音樂時代劇場、廣藝基金會提供
  • 渭水春風圖/音樂時代劇場、廣藝基金會提供
  • 少年九份圖/音樂時代劇場、廣藝基金會提供
  
文/記者阮愛惠

圖/音樂時代劇場、廣藝基金會提供

喜歡及關心戲劇表演的人,近年來一定看過號稱「台灣音樂劇三部曲」的──《四月望雨》、《隔壁親家》、《渭水春風》三部作品。由「音樂時代劇場」製作的這三部戲,推出以來佳評如潮,從口碑、演出的場數及巡演的版圖來看,已創下台灣舞台戲劇多項新紀錄。「音樂劇」在台灣,近十年來,因這三部戲的叫好叫座,儼然已走出自己的路線,更成為台灣舞台表演的新主流。

有別於一般戲劇的編劇者,這膾炙人口的三部曲,並不是出自戲劇本科的編、導、演者之手,而全是由清華大學核子工程系出身,沒寫過劇本、也沒演過戲的「音樂時代劇場」藝術總監楊忠衡寫出的。事實上,除三部曲之外,「音樂時代劇場」自二○○三年起推出的一系列音樂劇,包括《梁祝》、《世紀回眸.宋美齡》、《東區卡門》及《少年台灣》等,都是出自楊忠衡的編劇。

到底是什麼樣的機緣和能力,讓楊忠衡這樣的「素人」,能跨越今古題材、變化動靜內涵,一部接一部地創作出好看又好聽的音樂劇劇本呢?

楊忠衡說,他以前從未想過親自製作音樂劇,但回溯一路走來的人生歷程,從十八歲到中年,其實未曾偏離「為音樂盡一分心力」的初衷,所以這些劇本能夠誕生,並非偶然;而之所以能寫得出這些佳構,楊忠衡靠的不只是文字功力而已,更因為內中有他數十年來,浸淫在音樂世界裡聽說讀寫的累積,以及透過音樂思考文化脈絡的用心。

獻身音樂 從評論出發

楊忠衡是屏東客家人,小時候學過鋼琴和小提琴。但他自認在演奏方面並沒有特別的才華。上大學後,又花了很多時間苦練小提琴,終於確定自己在樂器的能力並不突出。雖然不能成為演奏家或音樂老師,但在年輕時,他就決定未來要作「和音樂相關的,且能連結這個生態圈內各個環節」的事,例如音樂的出版、評論或報導等。

大三那年,劉岠渭教授在清華大學開課,對楊忠衡的思想產生相當大的影響。大四下學期,他向姐姐借了一筆微薄的資金,在新竹開設一家小唱片行──「黃自樂坊」,展開音樂事業的第一步。出社會後,楊忠衡首先進入《音響論壇》雜誌社;之後,又到《中國時報》擔任文化記者,期間持續寫作「責任樂評」,直接而尖銳的文筆,首開當時台灣報紙媒體音樂評論風氣之先。之後他長期在各大報及多家音樂雜誌撰寫專欄,並著有《最受歡迎的古典音樂》、《十大管弦樂團》及《黃土地上的貝多芬─林克昌回憶錄》(與陳效真合著)等專書。

離開報社後,楊忠衡貸款創辦《音樂時代》雜誌,在其他雜誌埋首報導西方古典音樂時,《音樂時代》堅持率先報導、評論當時華人音樂環境,以關注本土音樂前景為己任,在當時一些音樂公共議題上產生相當影響力;此外,他也擔任唱片製作人,曾得過一九九九年的「金曲獎」最佳古典唱片製作人獎。《音樂時代》後來因唱片市場不景氣而停刊,楊忠衡轉任《新朝藝術》副總編輯及普音公司《新原人》雜誌總編輯,文字工作之餘,他開始參與舞台表演的製作工作。

借鑑西方歌劇 滋養台灣

從末端的評論者切換到源頭的創作者,楊忠衡原應要作很大的角色調整,但他卻很輕易的轉換,因為對他而言,這兩種角色的用心是一樣的。他說:「台灣近代的戲劇和舞蹈一直有很旺盛的創作力,因為有才華的前輩找到走自己路的正確方向。可是台灣的音樂界一直找不到和本土社會融合的著力點。也許學院要負相當責任,因為他們的教育把風氣變得封閉保守。在媒體工作多年,我覺得只在紙上批判沒太大意思,必須要採取行動,用實踐來証明自己的理論。如何把台灣音樂帶動起來?我覺得『音樂劇』也許是一條可行之道。」

楊忠衡觀察西方近代音樂發展,認為「歌劇文化」扮演重要的角色。他說:「在西方,歌劇向有『百樂之源』的美稱,歌劇興盛,同時會帶動歌樂、器樂、文學、舞台技術及種種表演產業。在東方原先也有結合戲劇和樂舞的「戲曲」文化,但百年來,在西方外來文化衝擊下,戲曲與現代生活節奏產生脫節,音樂戲劇也就發生斷層;因此,如何發展出屬於現代社會的原創音樂劇,成為我生涯的新使命,也無形中成為人生下半場的轉捩點。」

科學與文學交會

迸發心感動

二○一○年,楊忠衡應廣達電腦集團董事長林百里之邀,出任「廣藝基金會」執行長。基金會以推廣華人表演藝術為職志,楊忠衡在體察時勢之後,推出三大策略:鼓勵本土創作、結合科技與表演藝術、促進兩岸交流。楊忠衡說:「我們曾連續四年承辦文化部『結合科技與表演藝術旗艦計畫』、並與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合辦『數位藝術表演獎』、創辦兩岸小劇場表演藝術節、提出『廣藝靚樂』計畫,鼓勵台灣音樂引領新風潮。」

今年「廣藝」將推出新計畫,「我們想仿過去三年『兩岸小劇場藝術節』的方式,舉辦台灣原創音樂節、音樂劇節。委創藝術家不限風格和資歷,接受各種有創意、精彩、有趣的提案,最重要是能打動人心!」楊忠衡大聲疾呼。

關於「原創」,至今仍是楊忠衡時時思索的議題。以音樂劇而言,他認為:「音樂劇不是某一種表演形式,而是一種精神,以現代的音樂語言,講我們想講的故事。它不是一種新概念,而是把自古以來就有的、一種又說又唱又跳又演的藝術本能,讓它能在現代存續,那就是音樂劇了。」

大學時雖然念的是核子工程系,但對楊忠衡這位徹底的音樂人,卻產生另一種啟發。他唸量子物理學時,曾因推導方程式而感動落淚,從物理和數學的角度,來看世界存在的意義,最後推演到哲學思考。理科的訓練、感性的心靈,二者交織在一起,時時影響著楊忠衡對音樂、創作及為人處世的看法。

去年,楊忠衡有機會在上海和他的「老師」黃自相遇。站在黃自的雕像前,他感慨地寫下:「黃自和胡適,一直是我的精神導師。他們共同的特性,是洞察藝術與文學的時代性,明明站在時代前端,卻領導了簡化、樸素化、全民化的文藝潮流,從而帶來巨大的思潮革命。這和當代某些一出了洋,眼睛就長在頭上的山寨先知相較,剛好是對比。多年來我努力的,也是同一回事。」

向佛教致敬

以戲劇宣揚思想

近年,持續創作成為楊忠衡的心願。他說:「以前,我思考如何創作一部作品;現在則認為,是透過創作讓自己思考。就像解一道數學題,沒有解題的過程,就不可能體驗『解題』的樂趣,以及它觸發的思索。所以,創作是一道題,是一個不預知結果的旅程。將來就算沒有目的,我也得隨時出題給自己,讓自己持續的思考,不斷的旅行。」

創作過八部風格迥異的音樂劇後,楊忠衡心中還有個未圓的夢,就是寫一齣佛教音樂劇。玄奘大師的故事,是他心目中的首選。

至於為什麼想寫佛教題材?自認還不是「正式」佛教徒的楊忠衡,舉了一位俄國音樂家的例子來比擬:「這位俄國音樂家長年居住在泰國,和人行禮致意,都用合掌的手勢。他並非佛教徒,但相當認同佛教,他用自己的方式來呼應佛教。而創作音樂劇,也是我認同佛教,以及表達對玄奘大師敬仰的方式。」

楊忠衡早年即與佛教有緣。二○○一年《音樂時代》雜誌停刊後,當時「普音文化」出版公司負責人洪慶祐先生,力邀他出任佛教雜誌《新原人》總編輯。當時楊忠衡自認對佛教一無所知,婉辭了他的美意。但洪先生仍三顧茅廬,硬是把他請進「普音」。

楊忠衡說:「洪先生是位奇人,佛學素養極深,出家眾都尊稱他為老師。他講佛學深入淺出、文筆優美如詩。我工作的四年之中,幫普音辦過幾場音樂會、錄了幾張佛教唱片。但對我意義最重大的是,因工作之便,看了不少佛學書,耳濡目染的接觸佛教文化。洪先生對佛法的詮釋相當活潑自由、別有新意,對我啟發特別大,心中也有許多共鳴,至今仍心存感激。但我心目中佛教的精神是什麼?我該如何去詮釋?也許很值得我用接下來的生命去探索。音樂劇,是一個很好的媒介,而我也一定會付諸實行。」

 

 

時間類別單位標題發佈點閱
跳至網頁頂部